普林斯顿教授点评中国留学生:针针见血!留学生和家长一定要看!


中国学生聪明,勤奋,但也迷茫,功利心比较重,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。

——康毅滨

来自《星期日新闻晨报》采访

 

 

康毅滨,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。复旦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博士,曾获美国国癌症研究学会杰出贡献奖。

 

康教授负责该系在中国的招生工作,因此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学生(其中绝大部分是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中科大等国内知名学校的尖子生),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扭曲给学生带来的困扰

 

无意间看到康毅滨先生的采访,非常想分享给准备留学的同学和家长。

 

看了这篇采访,真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。

 

尤其是低龄留学的家长一定要看。中国留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,大多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,而是教育培养出来的。家长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教育是存在问题的。

 

 

 

相信认真阅读之后,家长能够在视野和认知层面就有一个很大的提升,以致于改善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问题。

 

下边就是康教授分析的中国留学生存在的问题,以及我的分析。

 

1

不够真实

我看过几百份“个人陈述”,少有“真实”的。

 

每年一月底,我会拿到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。我们系要招收25名学生,其中会有4个中国学生的名额。我收到的申请大约有七八十份,然后从中挑出10-15名左右的“候选人”。

 

每份申请里都包括:本科各科成绩单、托福和GRE的考分、个人陈述以及推荐信。我把成绩看做是定量材料,而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是弹性材料。每份材料我都看的很仔细,不过弹性部分会告诉我更多的信息。

 

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,不过他们的“个人陈述”经常千篇一律,缺乏特点。我感觉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,或者过分要求完美,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。

 

 

中国家庭准备留学时,总是喜欢包装得非常漂亮、非常完美。标化要高分,GPA要高分,背景要牛。已经很好的情况下还觉得不够,还要美化美化。生怕学校觉得学生不够优秀。可这样只会让学校觉得不真实。

 

那怎么样才是真实的呢?

 

「我记得有个学生说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,后来才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是生物。然后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转了系。由于基础薄弱,所以他读得比较吃力,但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。所以他愿意坚持下去。

 

这份“个人陈述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因为这名学生展示出了他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。

 

我们去年录取的一名女生,她在“陈述”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在专业上的问题:她很遗憾本科四年没有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,个人陈述中带着对专业追求的渴望。

 

二月初,我会对初选出来的人进行电话面试。虽然看不到对方,但从交谈中,也能判断出对方是什么样子的学生。

 

我们要的是真正,热爱科学、且诚实的人。

 

“真诚才是必杀技”。在你让学校觉得你是优秀的精英之前,一定要让觉得你是一个真诚的人。这样你说的其他内容,学校才会相信。

 

 

而想要真实,说难也难,说容易也容易。需要把下边说的问题都做得差不多了,才敢真实;也只需要把下边的问题都注意到了,就能做到真实。

 

当然真实也并不是说死板不懂得变通,它们并不矛盾。

 

「有的学生会和老师“套瓷”,但不是恭维、拍马屁、套近乎,而是自己的确做过研究,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,提问很专业,很深入。这样的学生,不油嘴滑舌,并且给人一种认真负责,尊重机遇的感觉。」

 

2

功利心太强

 

康教授说的学生的功利心是什么意思呢?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:

 

「我们系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,开学后没多久,我就发现他并不真喜欢科研。我和他谈话,他说其实早就知道自己并不热爱科研,但从小学到大学,他都是第一名,所有的人都希望他考上美国一流大学。考普林斯顿就是为了完成别人对他的期待。

 

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的,只是长期以来,成人世界的价值观,让他过早地把实验和名利、和事业捆绑在一起了。

 

在我们这一行业里,真正成功的人并不以出人头地为目的(假如为了出人头地,那还不如去搞别的行业来的更快)。他们真正享受的是探索的过程,包括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。」

 

 

功利心其实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学习,而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,甚至早早地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。

 

中国学生的功利心,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。

 

把学习的目标定为好分数、好学校、好工作……虽然能满足家长的虚荣心,但是却切断了孩子的探索之路程。

 

好的教育的结果应该是让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,而不是其他的。

 

美高的教育模式是让孩子体验各种学术、体育和艺术项目,然后从中找到自己最善长的,最感兴趣的。

 

把兴趣和善长发挥出来,并勇于追求和探索,自然就能成为事业,而且还收获了快乐和幸福。其他的都要抛掉。

 

2

过度的竞争意识

 

康教授举了一个他侄子老师的例子:「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“对手”。每次考试后,赢的同学受表扬,输的要被批评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大愿意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。

 

让我震惊的是,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里有太多类似“竞争激励”机制。中国教育从小学——不,从幼儿园——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,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,困扰着他们

 

我侄子从小就被这么“教育”。带着这种思维的学生,对竞争的理解是很狭隘的,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,把别人比下去就是成功。」

 

有竞争意识是好事,过度的竞争意识是病。

 

 

中国的孩子需要在单一的评判标准下做竞争,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所以竞争意识会非常强烈,尤其是优秀的学生。

 

这会导致很多问题。如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,没有团队精神,心理压力大,沟通能力差等等。

 

如果想摆脱这种困境,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:一方面不要用单一标准评判孩子,不要攀比;另一方面不要功利,让兴趣成为学习的老师。

 

3

没有团队精神

 

「竞争意识过强的学生,很可能缺乏团队精神,以自我为中心,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与他们关系紧张。

 

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工作,有人发表论文了,大家正一起高兴着呢,就有一些中国学生表现的闷闷不乐,仿佛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失败。

 

还有的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呢,学生就想“分家”,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……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。这样的心态,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。

 

在生活的细节上,老生周末开车带新生去购物,晚到了几分钟新生会埋怨;但是新生自己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,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,还以为理所当然。

 

还有学生问我: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? 有时候我会思考这些问题,他们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。」

 

在国际上,团队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。

 

 

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《教育——财富蕴藏其中》报告中指出:

 

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,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、学会做事、学会共处、学会做人来重新设计和组织,其中“学会共处”就是要学生具备与社会共同相处、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,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。

 

所谓团队合作精神,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、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。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,核心是协同合作,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,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。

 

想要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,可以注意以下几点:引导其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,推动合作学习;加强成长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,丰富团队实践。

 

4

人际交往能力差

 

和团队精神有类似之处,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。

 

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更有“公共意识”。比如说主动处理实验室的垃圾,及时对别人表示感恩,我们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,他们负责喂养小白鼠、运送实验器材和收发文件、打扫实验室。每到圣诞节,实验室里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,每人出个五块十块,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,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。

 

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,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,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。

 

 

美国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整体上会更高一些,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得益于教育模式。例如哈克尼斯圆桌(Harkness Table)教学法。

 

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,老师为辅助学习的教学方法。 学生围坐在一个圆形桌旁边,自由开放地进行学习交流讨论,教师主要进行辅助性教学,目的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,学习推理和论证技巧。

 

培养出来的表达和倾听理解的能力,不仅会作用于学习上,也会作用于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上。

 

5

心理、心态有问题

 

有很多小毛病,是家长看不到,甚至是看到了也觉得是问题的问题。这些小问题恰恰可能反映出来的是大问题。

 

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,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。例如:

 

「1、心态上比较急,有些学生在这里急于求成,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,总是把实验看作“计件劳动”,一旦不如意,就容易垂头丧气。

 

2、还有些学生到这里才发现,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、擅长的专业,但是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,又不知道该怎么办,很迷茫。

 

3、并且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,觉得不受欢迎,孤单。」

 

 

这些表面上都是小问题,其实都是大问题。因为问题出在了核心能力上。这些能力包括:自我认知能力、世界认知能力、自驱力、学习力等等。

 

这些是中国教育不太重视的,又是美国精英教育重点培养的。

 

普林斯顿的理念是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,是一个认识自我,发现自我,找到自己想要什么、热爱什么的过程。

 

但很多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,往往是被动的心态:希望一进学校,就有人指定给他(她)一个课题或任务,这个课题又一定得出成果。就像解一道数学题,一定会有答案,做完了就能拿高分。然后靠这个科研成果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。

 

他们基础扎实、学习勤奋、上进心强、应试能力强、成绩优秀、但缺乏探索精神;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,同时功利心又比较强。

 

 

孩子对自己认知不足,对社会认知不足,没有形成内在的自驱力和学习力。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心态问题,以及上述的所有问题。

 

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些小问题,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。所有家长都需要注意,尤其是准备让孩子留学的家长更要注意。

 

*

写在最后

 

本文讲的虽然都是中国硕士留学生的问题,但是这些问题在各个阶段的中国留学生中都存在。它的价值却能在低龄留学生家庭中最大化体现。因为他说的是低龄留学生的未来。

 

过去无法改变,现在难以改变,未来却可以改变。所以中国留学生的痼疾,最佳改善阶段是在低龄时期。

 

 

家长如果不希望孩子未来出现上述的问题,最好从现在就开始调整教育模式。主要有以下几条:

 

  1. 不要有太大的功利心,培养孩子从学习中找到乐趣;

  2. 不要在单一赛道评判孩子,不要攀比,让孩子全方面发展;

  3. 要尽早培养孩子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;

  4. 要尽早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和自驱力;

  5.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;

  6. 培养一个真实的孩子。

 

看完以上这些内容,您可能知道了问题所在,也知道了培养的目标,却还不知道具体的培养方法,这些我们以后的内容会详细讲解。